中国有哪些曾经留学苏联或俄罗斯的知名人士?
1950年到1964年这十几年间,中国先后派出近万名留学生到苏联和东欧各国留学,其中的部分学生获得副博士学位,由于苏联学位比较严格,仅有六个学生获得博士学位,他们是谷超豪、杨福愉、吴旻、侯云德、张启先、高景德。
这些留学生归国后做出卓越贡献者大部分入选为两院院士。部分名单如下:
姓名 籍贯 留学学校及学位 国内毕业学校
徐叙瑢 山东临沂 苏联科学院列别捷夫物理问题研究所物理数学副博士 西南联合大学(本)
高景德 陕西佳县 列宁格勒加里宁工学院技术科学博士 清华大学(本)
陈士橹 浙江东阳 莫斯科航空学院副博士 清华大学(本)
周尧和 河北深县 莫斯科钢及合金学院技术科学副博士 清华大学(本)
程庆国 浙江桐乡 列宁格勒铁道学院副博士 清华大学(本)
倪维斗 上海 列宁格勒加里宁工学院副博士 清华大学(本)
蒲富恪 四川成都 苏联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副博士 清华大学(本)
王育竹 河北正定 苏联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副博士 清华大学(本)
潘君骅 江苏常州 苏联科学院普尔科沃天文台副博士 清华大学(本)
谢毓元 江苏苏州 苏联科学院天然有机化合物化学研究所副博士 清华大学(本)
李三立 上海 苏联科学院精密机械与计算技术研究所副博士 清华大学(本)
顾方舟 浙江宁波 苏联医学医学院病毒学研究所病毒学副博士 北京大学(本)
沈渔邨 浙江杭州 苏联医学科学院副博士 北京大学(本)
丁国瑜 河北高阳 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副博士 北京大学(本)
赵鹏大 辽宁清原 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副博士 北京大学(本)
张宗祜 河北满城 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地质矿物学副博士 北京大学(本)
张蔚榛 河北丰南 苏联科学院技术科学副博士 北京大学(本)
曾庆存 广东阳江 苏联科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数理科学副博士 北京大学(本)
陈庆云 湖南沅江 苏联科学院元素有机化合物研究所副博士 北京大学(本)
谷超豪 浙江温州 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物理数学科学博士 浙江大学(本)
杨福愉 浙江镇海 莫斯科大学生物系哲学博士 浙江大学(本)
韩祯祥 浙江萧山 莫斯科动力学院副博士 浙江大学(本)
干福熹 浙江杭州 苏联科学院硅酸盐化学研究所副博士 浙江大学(本)
李志坚 浙江宁波 列宁格勒大学物理数学副博士 浙江大学(本)
池志强 浙江黄岩 列宁格勒儿科医学院副博士 浙江大学(本)
冯纯伯 江苏金坛 列宁格勒工业大学电机系技术科学副博士 浙江大学(本) 哈尔滨工业大学(研)
沙庆林 江苏宜兴 莫斯科公路学院公路专业副博士 上海交通大学(本)
陈俊亮 浙江宁波 莫斯科电讯工程学院副博士 上海交通大学(本)
顾绳谷 上海南汇 列宁格勒矿业学院技术科学副博士 上海交通大学(本)
徐秉汉 浙江宁波 列宁格勒造船学院科学技术副博士 上海交通大学(本)
翁史烈 浙江宁波 列宁格勒造船学院科学技术副博士 上海交通大学(本)
冯叔瑜 四川邻水 列宁格勒铁道运输工程学院科学技术副博士 上海交通大学(本)
王佛松 广东兴宁 苏联化学科学副博士 武汉大学(本)
刘更另 湖南桃源 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副博士 武汉大学(本)
陈文新 湖南浏阳 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副博士 武汉大学(本)
范云六 湖南长沙 列宁格勒大学生物学副博士 武汉大学(本)
梁骏吾 湖北武汉 苏联科学院治金研究所副博士 武汉大学(本)
王梓坤 江西吉安 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副博士 武汉大学(本)
胡宏纹 四川广安 莫斯科大学化学系化学科学副博士 中央大学(本)
刘大钧 江苏常州 生物科学副博士 金陵大学(本)
沈韫芬 上海 苏联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博士 南京大学(本)
丁衡高 江苏南京 列宁格勒精密机械光学仪器学院副博士 南京大学(本)
江龙 福建建瓯 苏联科学院物理化学研究所副博士 南京大学(本)
吴旻 江苏常州 苏联医学科学院实验和临床肿瘤研究所获医学科学博士 同济大学(本)
侯云德 江苏常州 苏联医学科学院伊凡诺夫斯基病毒学研究所医学博士 同济大学(本)
戚正武 浙江宁波 苏联医学科学院莫斯科医学生物化学研究所副博士 同济大学(本)
董石麟 浙江杭州 莫斯科建筑工程学院技术科学副博士 同济大学(本)
汪懋华 广东兴宁 莫斯科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科学技术副博士 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本)
辛德惠 辽宁开原 莫斯科大学生物土壤系副博士 北京农学院(本)
匡廷云 四川资中 莫斯科大学生物土壤系获副博士学位 北京农学院(本)
张启先 江苏靖江 列宁格勒多科性工学院技术科学博士 厦门大学(本)
梁敬魁 福建福州 苏联科学院A.A.Baykov冶金研究所技术科学副博士 厦门大学(本)
梁栋材 广东庆州 苏联科学院元素有机化合物研究所副博士 中山大学(本)
庞雄飞 广东佛山 莫斯科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副博士 中山大学(本)
周毓麟 浙江镇海 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物理数学科学副博士 大同大学(本)
倪嘉赞 浙江嘉兴 苏联科学院普通及无机化学研究所副博士 大同大学(本)
汪集旸 江苏吴江 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地质矿物学副博士 北京地质学院(本)
马瑾 江苏如皋 苏联科学院大地物理研究所副博士 北京地质学院(本)
闵桂荣 福建莆田 苏联科学院动力研究所技术科学副博士 南京工学院(本)
徐寿波 浙江绍兴 苏联科学院能源研究所技术科学副博士 南京工学院(本)
邹世昌 江苏太仓 莫斯科有色金属学院副博士 唐山交通大学(本)
郭尚平 四川隆昌 莫斯科石油学院全苏油田开发研究所副博士 重庆大学(本)
孙儒泳 浙江宁波 莫斯科大学生物土壤系副博士 北京师范大学(本)
王仲奇 河北唐县 莫斯科动力学院技术科学副博士 哈尔滨工业大学(本)
滕吉文 河北黄骅 苏联科学院大地物理研究所物理数学副博士 东北地质学院(本)
钱七虎 江苏昆山 古比雪夫军事工程学院副博士 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本)
郭桂蓉 四川成都 莫斯科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技术科学副博士 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本)
岑可法 广东南海 莫斯科包曼高等工学院动力系副博士 华中工学院(本)
雷廷权 陕西西安 莫斯科钢铁学院技术科学副博士 西北工学院(本)
傅恒志 河南开封 列宁格勒工学院副博士 西北工学院(本) 哈尔滨工业大学(研)
秦伯益 江苏无锡 列宁格勒儿科医学院医学副博士 上海第一医学院(本)
范维唐 湖北鄂城 莫斯科矿业学院技术科学副博士 北京钢铁学院(本)
周立伟 浙江诸暨 列宁格勒里扬诺夫电工学院物理数学副博士 北京工业学院(本)
沈珠江 浙江慈溪 莫斯科建筑工程学院副博士 华东水利学院(本)
鲜学福 四川阆中 莫斯科矿业学院采矿工程副博士 中国矿业学院(本)
沈志云 湖南长沙 列宁格勒铁道学院技术科学副博士 唐山铁道学院(本)
章申 江苏常熟 莫斯科大学生物学副博士 南京农学院(本)
魏江春 陕西咸阳 苏联科学院考玛诺夫植物研究所副博士 西北农学院(本)
王明庥 湖北枝江 莫斯科森林工程学院副博士 华中农学院(本)
山仑 山东龙口 苏联科学院植物生理研究所生物学副博士 山东农学院(本)
李文华 山东广饶 苏联科学院森林研究所副博士 北京林学院(本)
朱之悌 湖南长沙 莫斯科林业技术学院生物学副博士 北京林学院(本)
董玉琛 河北高阳 哈尔科夫农学院副博士 河北省立农学院(本)
梅自强 江苏常州 莫斯科纺织学院技术科学副博士 南通学院(本)
袁承业 浙江上虞 莫斯科药物化学研究所副博士 国立药学专科学校
宋健 山东荣成 莫斯科包曼高等工学院副博士
金庆焕 浙江临海 莫斯科大学副博士
王思敬 安徽巢湖 莫斯科地质学院副博士
窦国仁 辽宁北镇 列宁格勒水运学院副博士
童铠 江苏泰州 列宁格勒电信工程学院副博士
胡启恒 陕西榆林 莫斯科化工机械学院技术科学副博士
关桥 山西太原 莫斯科包曼高等工学院技术科学副博士
周秀骥 江苏丹阳 苏联科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数理副博士
---
分类统计
毕业生获得博士学位的学校:
浙江大学 2
同济大学 2
清华大学 1
厦门大学 1
本科毕业生获得博士和副博士的总人数的学校:
清华大学 11 西南联大1+清华10
北京大学 9 西南联大1+北大8
浙江大学 7
上海交大 6
武汉大学 6
南京大学 5 中央大学1+南京大学3+金陵大学1
同济大学 4
中国农大 3 北京农学院2+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1
厦门大学 2
中山大学 2
大同大学 2 1952年院系调整后取消
中国地大 2 北京地质学院2
西北工大 2 西北工学院2
东南大学 2 南京工学院2
中国林大 2 北京林学院2
重庆大学 1
北京师大 1
哈尔滨工业大学 1
解放军理工大学 1 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1
吉林大学 1 长春科技大学(东北地质学院)1
复旦大学 1 上海医科大学(上海第一医学院)1
北京理工 1 北京工业学院1
北京科大 1 北京钢铁学院1
华中科大 1 华中工学院1
国防科大 1 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1
河海大学 1 华东水利学院1
西南交大 1 唐山交通大学1
北方交大 1 唐山铁道学院1
中国矿大 1 北京矿业学院1
南京农大 1 南京农学院1
华中农大 1 华中农学院1
西北农大 1 西北农学院1
山东农大 1 山东农学院1
河北农大 1 河北省立农学院1
南通工学院 1 南通学院纺织科1
苏联求学的学校分布:
苏联科学院 24
莫斯科大学 9
苏联医学院 5
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 5
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 4
莫斯科包曼高等工学院 3
列宁格勒加里宁工学院 3
莫斯科建筑工程学院 2
列宁格勒儿科医学院 2
列宁格勒造船学院 2
列宁格勒铁道学院 2
莫斯科动力学院 2
莫斯科矿业学院 2
列宁格勒大学 2
获得博士和副博士的总人数的地域:
浙江 21
江苏 13
河北 7
四川 5
上海 4
广东 4
湖南 4
山东 3
陕西 3
湖北 2
辽宁 2
江西 1
河南 1
湖北 1
钱学森以及50年前“回家”的科学家们
1955年的深圳罗湖火车站,刚刚经历了第一次改建,原来简陋的候车室旁边,盖起了一座两层小楼,楼上是旅客食堂,楼下用来候车。10月8日上午,34岁的朱兆祥早早来到了这里,等待一位44岁的贵客的到来。
11点25分,一路舟车劳顿的钱学森一家、同行的中国留学生和家属走出了站台。接到了钱学森,朱兆祥马上向北京报喜,周恩来总理在第一时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聂荣臻元帅并叮嘱他:“学森同志是爱国的,要好好对待他,要在政治上关心他,生活上照顾他,安全上保护他!”
到2005年10月,钱学森回国已经整整50年了,50年来他再也没有踏上美国国土一步,而是为新中国的航天和国防科技事业呕心沥血,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钱学森说,“我从1935年去美国,1955年回国,在美国呆了整整20年。这20年中,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日后回到祖国能为人民做点事。”
快来,快来!
50年后,已经84岁的朱兆祥对当时的情况还是记忆犹新,“那时我不认识钱先生,我是科协常务委员,作为中国科学院代表,受陈毅元帅委托去接他们,包括家属一共回来了30人。”而在他们之前,已经有一大批留学生排除重重阻拦,回到了祖国。
“我离开美国的前一天晚上,钱先生清我到他家吃饭,并告诉我两件事。”中科院力学所前所长、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学院的学生郑哲敏院士对《了望东方周刊》说,“钱先生说,现在新中国刚刚成立,我们研究的问题也不一定能马上用得上,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比如我当时研究的管道内部液体的流动问题,国内反正也有管子,会用得上类似的研究。另外,当时美国的运筹学研究特别多,他当时也在研究控制论,他说运筹学对社会主义国家会很有用,让我把这个想法带给钱三强,当时他还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回来。”
郑哲敏9月离开帕萨迪纳,从纽约坐船到了法国,然后又坐船到了瑞士,在瑞士申请到香港的签证,“当时等签证等了很长时间。”三个月后,他拿到了到香港的签证,当即买了一张从瑞士到日本的船票。1954年2月,他趁轮船在香港停留的时候下了船,找香港中国旅行社买了回国的火车票,回到了祖国。
“回来以后,我最想知道的就是现在国家工业发展得怎么样,看到书店里有很多书,五金商店里有很多小电机和五金:正具,虽然不如美国,但已经比我走的时候强多了。”
1955年4月,钱三强安排郑哲敏到中科院数学所工作,年底就开始筹备力学所的工作,这个时候,钱学森也回来了。
“钱先生10月到北京,11月来看我们,安排力学所的研究方向,根据国家当时的需要做了一些调整。”郑院士说。力学所成立后,钱学森成为第一任所长。从力学所成立到上世纪70年代末,钱学森一直是力学所所长,直到80年代初郑哲敏接替他成为第二任所长。
比郑哲敏更早从加州理工回来的,有1950年9月回国的赵忠尧,“他是国民党中央研究院派到加州理工的访问教授,他到美国准备采购一批仪器,后来新中国成立了,他就直接把仪器带回大陆了。”当时和赵忠尧一起从加州理工回国的,还有刚刚毕业的三个博士,其中学物理的罗时均后来在哈军工、西北工大工作,学生物的鲍文奎和沈善炯后来都成为中科院生物学部的院士,同船回来的,还有邓稼先、涂光炽等100多位留美学者。
李政道教授最近曾经透露,赵忠尧1929年在加州理工学院就发现了正电子,后来同在加州理工学院做研究的安德逊因为观测到宇宙射线中的正电子而获得了诺贝尔奖,其实赵忠尧本该在上世纪30年代初成为第一个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中国人。归国后,赵忠尧主持建造了中国第一台质子静电加速器,为研制第一颗原子弹提供了必要准备。这台加速器几乎被那时所有的核物理学家使用过,极大提升了中国核物理研究的实力。
“和我同一时期回来的,还有庄逢甘、唐有棋、肖健、李正武、罗沛霖等许多人,当时我们的想法,一个是全国刚刚解放,形势很好,另外中国科协留美工作协会在我们这些人中间作了很多工作,侯祥麟院士当时是留美科协的负责人,在同学中间影响比较大,如果没有朝鲜战争的话,可能有更多的人回来。”郑先生说。
1956年6月,已任力学研究所所长的钱学森给还在加州理工的郭永怀写信说,“我们现在为力学忙,已经把你的大名向科学院管理处‘挂了号’,自然是到力学研究所来,快来,快来!请兄多带几个人回来!”
不后悔
中国科学院建立后,曾对侨居国外的科学家作过估算,大约有5000人。到1956年底,近2000名科学家回到祖国。据统计,中国科学院院士的81%、中国工程院院士的54%、“九五”期间国家863计划首席科学家的72%,均为留学回国人员,在中国各个重大工程项目和高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中,留学回国人员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担任钱学森秘书20年的国防科工委高级工程师涂元季将军对《了望东方周刊》说,钱老的回国和一般人的回国还不一样,因为他的影响很大。“他不是一名普通研究生,而是一位世界知名的科学家,回国时候他的老师、世界公认的应用力学大师冯·卡门说他已经超过自己了。他的回国在美国造成的影响和一般人远远不一样,一直折腾了五年才放他回来。他所从事的专业又是敏感专业,他还参与了美国国防长远规划的制订。所以不能轻易放回来。”
美国作家维奥斯特称钱学森“是帮助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流军事强国的科学家银河中一颗明亮的星”。回国以后,他果然开辟了中国的航天导弹事业,使中国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1999年表彰的23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都是先后从国外返回的,只有于敏一人是“土生土长”科学家。
1947年底由英国归国的彭桓武院士在被问到为什么回国时,他说:“你这个问题问得不对,你应该问那些不愿回国的人:你为什么不回国?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
1955年从耶鲁大学回国的陈能宽院士告诉《了望东方周刊》说,“我一去就做好准备要回来了,我1950年拿到博士后,当时的国际形势,美国不让中国留学生回来。我在学校和西屋电气公司工作了五年。1955年解禁以后,一大批留学生都回来了,当时的深圳还是个小农村,但是感觉特别亲切。”
和陈能宽一起在耶鲁大学念书的颜鸣皋,后来在空军一个材料研究所工作,组建中国第一个钛合金实验室。1991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反右、“文革”期间,50年代回国的科学家们也或多或少受到了冲击,“当时的态度是怀疑一切的,所以我们为什么出去,为什么回来,都是问题,很多人一度很苦恼,但多数人认为不可能这样下去,总会过去的。‘文革’以后,绝大多数挺过那段时间的都受到了很好的待遇。”
“现在很多人也是想回来的,因为在美国做到一定程度就到头了,不能再有什么进展,但中国的舞台就大多了,况且国内的文化氛围比较好,回来我们觉得是给自己干,比给外国人干感觉好多了。”郑哲敏院士说。
建立了现代整体微分几何、也被人评价为复兴了美国几何学的陈省身,1972年中美关系改善后,61岁的他即开始频繁回国讲学,1985年创办南开数学研究所,每年用自己的经费选拔一批优秀人才到世界数学领域最有名的大师身边去深造,他把自己的后半生与中国数学事业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2000年,陈省身回国定居,直到2004年12月与世长辞。
2006年1月4日,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透露,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共有90余万留学生在海外求学,其中20多万留学生已学成归国,占留学生总数的近四分之一。
“现在回想起来,那些年还是挺有意思的,做了不少事情,不后悔。”郑院士说。
留学生招生网zhaoSheng.neT提供欧洲,美洲,亚洲等留学申请,留学流程,留学签证,留学费用,留学预科择校,预科课程,帮助初中生,高中生,本科生,硕士和研究生自助留学。
免责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联系电话:135-2467-2021
下一篇:出国留学法律专业考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