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留学» 攻略» 人生何如?

人生何如?

2023-10-27 07:21:11
本内容由留学生招生网小编为大家分享关于留学申请、留学签证、留学费用等留学攻略,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有人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可是我要劝各位女孩子,在年轻的时候千万不要读张爱玲,也不要读萧红。因为倘使你读懂了张爱玲和萧红,你便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或许你会活的通透明白,可你的人生必然少了些许甜味。张女士笔下的
本内容由留学生招生网小编为大家分享关于留学申请、留学签证、留学费用等留学攻略,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有人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可是我要劝各位女孩子,在年轻的时候千万不要读张爱玲,也不要读萧红。因为倘使你读懂了张爱玲和萧红,你便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或许你会活的通透明白,可你的人生必然少了些许甜味。张女士笔下的爱情,是世俗的、通透的、绝望的、悲观的。而她自己的爱情和亲情,也正如她所写的那样:“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 同样作为中国近现代杰出女作家的萧红,也发出了:"人生何如?为什么如此悲凉?"的感慨,终于在历经坎坷之后,带着不甘与世长辞。“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我时常在想,造成两位天才女作家人生不幸的原因是什么?二者不幸的原因又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一、原生家庭

“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张和萧的原生家庭都是不幸福的。

张爱玲年少时父母便离异,父亲作为旧社会的公子哥,吃喝嫖赌不落一样。母亲是接受新时代思潮的女性,自然与张父不是同一世界的人。于是,早早选择了离婚,出走国外。后张父续弦,又将对张母的怨恨发泄在张爱玲姐弟身上。姐弟二人早已不想在父亲家中生活,但迫于生计,只能忍耐。后张爱玲要出国留学,张父和继母不同意。有一次因为一件小事,张爱玲与继母的矛盾激化,竟使张父对她大打出手,并将她关在空房子里半年之久,期间差点病死。后来张爱玲在半夜从父亲家中逃了出来,直奔母亲和姑姑的住处。她自己在散文《私语》中记述了这段经历:“挨着墙一步一步摸到铁门边,拔出门闩,开了门,把望远镜放在牛奶箱上,闪身出去,--当真立在人行道上了!没有风,只是阴历年左近的寂寂的冷,街灯下只看见一片寒灰,但是多么可亲的世界呵!我在街沿急急走着,每一脚踏在地上都是一个响亮的吻。” 在童年时代,张父不仅没有给张爱玲多少温情,反而用自己的拳打脚踢在小张爱玲的心里留下了使她一生都难以治愈的创伤。张母虽重金送张爱玲读贵族学校,但并未对张爱玲付出全部的母爱。张爱玲认为她需要在母亲面前保持克制,克制地提要求,克制地表达爱。“不久我母亲动身到法国去,我在学校里住读,她来看我,我没有任何惜别的表示,她也像是很高兴,事情可以这样光滑无痕迹地度过,一点麻烦也没有,可是我知道她在那里想:“下一代的人,心真狠呀!”一直等她出了校门,我在校园里隔着高大的松杉远远望着那关闭了的红铁门,还是漠然,但渐渐地觉到这种情形下眼泪的需要,于是眼泪来了,在寒风中大声抽噎着,哭给自己看”。张爱玲在学生时代也是不好意思开口向母亲要钱的,因为母亲明确告诉她,打扮和上学只能选一样。在张爱玲的心里,母亲是嫌弃她成为自己的累赘的。有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的人却用一生治愈童年。童年时代的张爱玲,没有得到父母的温情,造就了她成年后落落寡和的性格,以及她对人对事渗入骨髓的疏离感与不信任感。同样也注定了她后来不幸的爱情和婚姻。晚年的张爱玲选择了一种隐居的生活方式,或许那时张爱玲的处境,就如苏轼晚年所写的那样:“心如已灰之木,身似不系之舟。”纵观张爱玲的一生,她少年出名,红极一时。却一生落落寡和,漂泊难依。最终孤老在异国他乡。

萧红本有着一个幸福的家庭,父亲是教育家,母亲是大家闺秀。然却都重男轻女,据说萧红生下来之后,家中只有祖父因为这个女娃娃的到来而高兴。后又因萧母去世,萧父续弦,萧红和继母的关系只是表面看上去和谐,背地里暗自较劲。据说继母竟拉拢家中的仆人,对抗萧红。幼时未得到父母关爱的萧红,在母亲去世后受尽了父亲的冷眼和继母暗地里的欺负,唯有祖父一人,给了小萧红无限的欢喜。这些许温情,成为了她用来对抗后来人生黑暗的小小光亮。“等我生下来了,第一给了祖父无限的欢喜,等我长大了,祖父非常地爱我,使我觉得在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父亲的冷淡,母亲的恶言恶色和祖母用针刺我手指这些事,都觉得算不了什么。” 瑟瑟几笔,透着萧红心里的悲凉与无奈。在这样一个缺少爱和温情的家庭中长大,成年后的萧红头也不回地逃离了。萧红的爱情和婚姻也都充满了不幸,无论是萧军还是端木蕻良,都不是负责任男人,萧红在一次次地失望中走完了自己短暂的一生,最后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在香港病逝,年仅31岁。萧红的一生,都在疲于奔命和动荡不安中挣扎。她渴望自由,却又无法实现经济独立和人格独立;渴望爱,却又不断地遇人不淑。

不幸的童年和原生家庭,使两位女作家一生追求理想中的爱情,却事与愿违。

二、时代提供的生存环境影响了她们的人生轨迹

张爱玲和萧红都生活在政权更迭的乱世,新的西方思想的传入抨击着旧式的封建思想和礼教,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体现着新旧思想的对抗、斗争和矛盾。

张爱玲的父亲是旧式封建礼教和思想的传承者,而她的母亲则是新时代思想的接受者。父母之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新旧思想的矛盾。从这个层次上来说,新旧思想的斗争和对抗,直接体现在具有新思想和旧思想的人的对抗、斗争和矛盾上(即张父和张母的矛盾和对抗),而这也是造成张爱玲家庭不幸和童年不幸的一个重要原因。张家一度风光却因战乱的冲击日渐衰败。战乱也真真切切地影响着张爱玲的人生轨迹。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她远赴欧洲留学的梦想夭折,在香港大学求学,却因日军侵占香港而被迫停学。由于胡兰成的政治方向,张爱玲也因与胡兰成的恋情被大众所诟病,后决定赴美发展,最后孤老在美国。时代的车轮在每一个人的人生中留下了轨迹,改变着每个人的人生轨迹,张爱玲也不例外。

萧红的父亲是教育家,也是同时接受旧式教育和新式思潮的人,因此,萧父本身的思想就具有矛盾性。他身为教育局局长,虽然鼓励女孩读书,创办学堂。却在萧红要去哈尔滨读书时,坚持让萧红辍学嫁人,同时又送儿子外出留学。在他的身上深刻地体现着重男轻女的思想。而萧红作为接受了新时代教育的女性,渴望的是自由和独立。于是父女矛盾愈演愈烈,最后决裂。出走的萧红,在乱世难以安身立命,从哈尔滨——青岛——上海——日本——上海——北平——上海——武汉——临汾——西安——武汉——重庆——北碚——香港,短暂的一生,漂泊无依。在战乱年代,女性的生存压力比男性要大得多。可以想象,当时的萧红,似乎抛弃了“家”,却也被“家”抛弃,被迫走上了流亡之路,却又因生在乱世,难以自主自己的命运。

三、个人性格

性格决定命运。由于相似的童年经历,两位作家有着相似的性格,因此也有着相似的命运。不幸的童年,造就了张爱玲落落寡和,不入世俗的清冷性格;同样也造就了萧红固执、决绝、孤注一掷的冒险性格。但父母亲情的缺失又使两位作家在遇到爱情时飞蛾扑火,不懂爱惜自己,不懂权衡利弊,才给了不负责任的男人伤害自己的权利。没有亲情,又得不到爱情,所以才有了萧红的悲凉,张爱玲的凄切。

张爱玲和萧红是近代中国两位天才作家,然而时代和众生对她们都不够宽容。直到她们香消玉殒,我们再看张爱玲和萧红,才发觉这两位女性无疑都是伟大的,是勇敢的,是值得尊重的,也是需要被理解和宽容的。

萧红曾说:“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女性有过多的自我牺牲精神。这不是勇敢,倒是怯懦,我虽然想高高飞翔,但总觉得要掉下来一样。” 我想以一首小诗,结束今天的码文,这首诗送给所有的女性。希望女性能被真正地理解、尊重和宽容。

给你

给你最美的春天

希望你成长为你想的样子

不怕那风雨

又何惧那烈日

无畏才是你的本色

给你最朴素的魂灵

希望你深刻而辽阔

不怕那岁月

又何惧那年轮

勇敢才是你的向往

给你最丰富的思想

希望你包容又独树一帜

不怕那孤独

又何俱他人的眼光

自我才是你的追求

给你最锋利的剑

希望你遇麻烦时挥剑一斩

不怕那江湖险恶

又何惧人心不古

坚决才是你的行动

给你最深沉的拥抱

希望你能爱人也能被爱

不怕那世事难料

又何惧人生无常

真诚才是你的态度

给你,

给你美好的希望

给你丰满的羽翼

给你烁烁繁星

点亮整个天空的黑暗

28岁出国享福,抛下4岁的张爱玲,半生无经济来源卖古董苟活,他是谁呢?

那是在1920年的时候,一名嘤嘤啼哭的女婴出生在上海公租界的一户没落贵族的府邸,她就是张爱玲。

张爱玲家的女性都很不一般:她的祖母是李鸿章的长女,母亲和姑姑都是自由独立的新式女性,这也注定了张爱玲的一生,注定会掀起一番波澜。可是那时候的张爱玲想不到,多年以后,她的文字会受到多么激烈的喜爱或憎恶,她会遇到两个铭刻入她骨髓的男人,她的一生又会是多么波折崎岖。

她的气质自带一种淡漠之感,对于亲情是这样,对于爱情和友情也是这样。但其实她的内心如火般炽热,只是不轻易外显罢了。

就像当年初遇胡兰成的她,即便“内心低到尘埃里”,表面却还是一副云淡风轻的样子。她小心翼翼的性格,也许与她的家庭很少给过她应有的温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张爱玲从小生长在一个极度匮乏爱的家庭,因为父亲婚内出轨的缘故,母亲很小便离开家,赴欧洲留学,而父亲终日颓靡,在一片鸦片烟中吞云吐雾。

她的母亲是一名思想很新式的女性,欧洲留学归来之后,便与丈夫协议离婚。留过学的母亲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于是在张爱玲中学毕业后,便考虑着想让张爱玲去伦敦上大学,但无奈她手头并不宽裕,张爱玲只能去向父亲要钱。

父亲当然不同意,这个男人一直忘不了张爱玲的母亲,却拉不下脸来挽回,一边又对自己的处境感到自卑。当张爱玲提出要去留学的时候,他从鼻子底下发出一阵嗤笑,并扬言要张爱玲趁早打消掉这个念头,不要去走她母亲和姑姑曾经走错的老路。

当时的张爱玲心急如焚,只想着如何能说服父亲,便没有考虑再三,当即反驳父亲的话,她认为像母亲和姑姑这样的新式女性,有自己的理想,过着自己的人生,这正是她所渴望成为的。她这一番话,戳到了父亲的痛处,挑战着父亲的自尊。几天后,又由于与后母顶撞,这几天所有的事情汇集起来,她的父亲终于爆发了。

她被父亲关在了一间密不透风的小房子里,那里暗无天日,没有光。这种日子持续了三个月。她从一开始的倔强绝食,到后来意志逐渐消沉,到第三个月的时候,她已濒临崩溃,更糟糕的是,她得了痢疾,上吐下泻,神智恍惚。最后,她只得把求救信绑在一根筷子上扔出房间,希望被好心人捡到。

纸条被张家人捡到了,用人将其拿给张爱玲的父亲看,父亲终于心软,为昏睡的张爱玲注射消炎针。那夜,精神稍有恢复的张爱玲,深一脚浅一脚地逃离了这个她从小生长的坟墓。

张爱玲对文字有着自己的痴迷。

从小,她就跟父亲学习写作旧体诗;小学的时候,她写下了自己的第一篇小说,内容是关于一个家族的悲剧;后来她又陆续写了许多小说,并在同学之中传阅;再到后来名噪一时的《第一炉香》、《半生缘》、《封锁》、《十八村》、《小团圆》等等作品,她一直热爱着文字事业,并以此谋生。

后来,因为战争的缘故,张爱玲出国留学的幻想也随之破灭,她决定赴香港大学就读。她在学校的成绩是第一名,拿了奖学金之后,可以保送牛津。

后来香港沦陷,张爱玲只能被迫停课。她三年半的努力,就这么付之一炬。为了拿到个文凭,张爱玲只得决定去考插班。这之后,问题又来了,学费还没有着落,她只能舔着脸去跟父亲求情,加上弟弟的劝说,父亲最终同意了。

张爱玲的求学之路充满着无尽的波折与遗憾,可她对知识的渴望却一次又一次地战胜了重重阻碍。

张爱玲与胡兰成的初相识,是因着她在《天地》刊物上所登的那篇《封锁》,深深地吸引了胡兰成,于是他写信给苏青,询问张爱玲是何许人也。于是,由这封信所牵引出来的“孽缘”,便绵延了十万八千里。

由于胡兰成的拜访吃了闭门羹,张爱玲听闻有这么一个欣赏自己文字的男人,便饶有兴致地穿着一间貂皮大衣,去到了胡兰成的家里。

初次见面,两人交谈甚欢,胡兰成更是对张爱玲的作品赞不绝口。张爱玲头一回听到有人这么夸赞自己的作品,内心很是讶异,也使得她对眼前这个谈笑生风的男人开始留意了起来。

之后再次见到胡兰成,便是他主动前往张爱玲的住处。胡兰成很自来熟,而张爱玲却始终只是淡淡的,许是由于小时候的经验,她不敢把自己的心轻易地交给一个人,更何况刚认识没多久。可是后来,她发现她错了,她内心深处别人挤破头也进不来的门,胡兰成却只是探一探脑袋就进来了。

胡兰成是懂她的,所以在他之后写给爱玲的一封信里,他说道: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ZhaoSheng.net

他们最终还是在一起了。即使姑姑告诉她胡兰成是一个有家室的人,即使才认识没多久,即使他们看不到未来。那是张爱玲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左边是自己最好的闺蜜炎樱,右边是自己深爱的胡兰成,她享受着每一天的欢愉,没有时间考虑未来,也不想扰乱了自己的兴致。

在婚帖上,胡兰成写:“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可最终,他终究是负了爱玲。随着战争的进一步激烈,胡兰成只身逃往南京,在那里,他又和护士小周产生了情愫,一如他后来跟寡妇范秀美产生情愫一般,他一次又一次地违背当初的诺言,也一次又一次地将张爱玲的心脏碾地稀碎。

张爱玲终于决定离开他。她搬离了原来的公寓,彻底切断了与胡兰成的联系。

后来, 她去了美国,遇到了她人生中的最后一个伴侣——赖雅 ,一个大她几十岁的男人。赖雅与前妻育有一女,但不愿忍受家庭的拘束,便出来独自谋生。他们两人都有着对于文学的狂热爱好,赖雅也成了张爱玲初到美国期间唯一可以敞开心扉的人。

后来张爱玲怀上了赖雅的孩子,但由于种种原因,张爱玲把孩子打掉了。他们一起生活了十多年,贫穷而有爱的十年。

瑞荷去世后,张爱玲才搬离了瑞荷生前的住所。

此时的张爱玲已是无依无靠,她变得十分的神经质,总觉得这个世界上每个角落都是不干净的,都充满着烦人的虱子。她不停地用消毒剂给房间消毒,生活就这样被烦人而毫无疑义的琐事填满着。

张爱玲的老朋友庄放心不下她, 便拖林式同照应一下张爱玲 ,她头上戴着灰色的头巾,身上也穿着灰色的罩袍,这是一个奇怪的老太太,她不让任何人进入她的房间,又常常忘记带钥匙,因为她害怕别人看到屋子里的凌乱。

那天阳光很好,她开着电视当作背景声音,想要去浴室拿个东西,但她走不动了,躺回了行军床上,她的灵魂就这样,逐渐脱离了她的躯体,她仿佛看见了天堂上的母亲在对她招手。

她死后, 林式同等人为她操办了葬礼,骨灰被撒入了太平洋。

她的一生曲折离奇,曾经坠入过爱情,最终也免不了为爱伤心,经历过万人追捧的辉煌,临终却只落得个无人问津。但只能是她,才能在这个世界上承受住如此跨度的大喜大悲,大起大落,这对她而言只是人生常态罢了。

她离去了,但她瑰丽细腻的文字永远留在了这个世界上,感染着一代又一代读者。

世人尽知一代才女张爱玲,听到“张爱玲”这三个字便会心头一颤。但提到张爱玲的母亲,只会觉得“这是一位孕育了才女的母亲”。殊不知她却是一位不输于张爱玲的新派女性。

黄逸梵,出生于1896年,原名黄素琼。黄逸梵出生于名门,家族显赫,门楣非常人可比拟,祖父黄翼升为清末长江七省水师提督,父亲黄宗炎任广西盐发道。

如此显赫的家庭背景,势必会让黄逸梵从小便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以及他人难以企及的学识。

嫁入豪门

22岁时,她同其他贵族女性一样,毫无疑问地嫁入豪门,嫁给门当户对的张志沂。在当时的时代,这样的结合,令众人艳羡,皆称之为“金童玉女”。

出生时含着金汤匙,嫁人又嫁入豪门,不忍让人在心中遐想:这日子将是何等舒适安逸、快活似神仙!然而她婚后的日子并没有我们想象的这么美好。

黄逸梵深受新思想影响,与家风传统的张家本就显得格格不入,丈夫又吸食鸦片、娶众多姨太太。可想而知,两人婚后生活是多么不幸。

于是黄逸梵与张志沂每天都在争吵,吵到感情有嫌隙,吵到感情终而破裂。因此黄逸梵多次出走国外,她看不惯丈夫的所作所为,更不愿在这样的婚姻与家庭里多停留一刻,她骨子里的孤傲敦促她走向自由、新潮的天地。

婚姻已经破裂,可是生活中有多少人会为了孩子而继续忍受、蹉跎岁月。但黄逸梵不是这样的人,她做不到这样的委曲求全,她脑海里只有一个念头:走得远远的,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

看不惯丈夫言行的黄逸梵一怒之下,借着小姑张茂渊出国留学需要监护人的由头,毅然决然地抛下4岁的张爱玲、3岁的张子静出国去了。此时的她,28岁。

诗与远方

黄逸梵原名黄素琼,出洋前觉得自己的名字不够新颖、摩登,便改名为黄逸梵。放眼于那个时代,有几个女孩子会毅然决然的自己要求更名,多数人的想法都是姓名取于父母,不可自己随意更改。而黄逸梵就是这样的与众不同、自由洒脱。

黄逸梵是美的,她有自己的“诗”。气质超群,浓眉大眼,优雅高洁,我想她便是君子好逑的窈窕淑女。除了美貌,她的脾气秉性也是灵动勇敢的。

缠足留下的三寸金莲,阻挡不了她向往远方的脚步,她就是她,不论外界多么复杂纷扰,都改变不了她,活脱脱一个新时代女性!出生于传统官宦世家,却又不甘心于一辈子待在深闺宅院。

黄逸梵是自由的,她有属于自己的远方。

到了国外以后,黄逸梵呼吸着远方的自由空气。她对一切都充满了新鲜感,受够了深宅大院与传统气息压迫的她,日复一日的享受着自由的新生活。她心想:这才是我想要的!学画、弹琴、交友,沉醉社交,过得好不惬意。

“人生的意义就是不断地旅行。”黄逸梵在远渡重洋的时期,毫无保留的爱上了旅游。也许因为旅游可以让她感受不同的自由气息,也许远走高飞是她内心最渴望的东西。

但这大概就是她堕落的重要因素之一,能支撑她旅游的,除了热爱,就是金钱,是她变卖古董得来的金钱。

于张爱玲

作为张爱玲的母亲,她曾带给张爱玲什么?张爱玲被母亲送去上学,填报名表时觉得“张瑛”这个名字不好,于是把女儿名字更名为“张爱玲”。

黄逸梵没有上过学,而她对于上学一直保持有永恒的热忱,因此这种热情就被加到了张爱玲身上。无论何种情况,她都坚持让张爱玲上学。

而在张爱玲4岁时,黄逸梵毅然选择远渡重洋,归来之时,张爱玲已经8岁。

于那时的张爱玲,母亲归来是何其欢喜的事。黄逸梵教她学画画、学钢琴、学外语,她把自己所缺少的、渴望的,都给了张爱玲。

她给了张爱玲对这个世界的向往,可与此同时,她又是给了她短暂的幸福。

父母婚姻的不幸,童年时期的阴影,这些影响大过了母亲黄逸梵对张爱玲的启蒙。因此张爱玲既爱她的母亲,又恨她的母亲。

黄逸梵在对张爱玲淑女式教育无果后,对着懵懂无知的张爱玲说:“我真后悔当初小心看护你的伤寒,我宁愿看你死掉也不愿看你现在这样。”这样的话,为人子女的从母亲嘴里听到,是多么寒心……

黄逸梵是远远不及她女儿的。张爱玲于香港大学求学时,不仅知道知识的力量与可贵,更明白自己上学的机会是多么难得,于是她只有昼夜不分的埋头苦读,一点又一点地汲取知识。出去看个风景,于他人是放松,于张爱玲而言是一种奢侈,这是黄逸梵能做到的吗?她做不到。

一个字“卖”

在养母去世后,黄逸梵分得祖上的财产,于是变卖古董成了她唯一的经济来源。远渡重洋间隙,几次回国都会带走几箱古董。

作为一名受过新思想教育的新女性,女性独立必然是她的追求,她觉得自己已经有了思想的独立,于是乎向追求经济独立迈进。

她试图通过变卖古董得来的钱财,去做些生意翻身,但还是无一例外的失败了。

卖掉古董得来的钱,都用来享乐、旅游。她以为自己是在努力摆脱自己讨厌的传统气息,以为自己是在努力地向自由迈进,其实不然。她讨厌丈夫的坐吃山空,可她自己也在做着坐吃山空的事。

此时的黄逸梵已经变得和她痛恨的前夫一模一样了。每卖去一箱古董,黄逸梵都是十分悲哀与自责的。

远渡重洋四年后,黄逸梵选择了回国,她还是逃不掉她曾无比厌倦的家庭,或者说,她还是在仰仗她的出身和她的家庭。她的丈夫张志沂信誓旦旦地保证,不会再娶姨太太,会去医院戒掉大烟,还专程给黄逸梵写了一封七言绝句表明心意。

黄逸梵终究是信了他,可谁知只是说得冠冕堂皇。

回国后,黄逸梵彻底活成了自己讨厌的人。一直没有收入的她,唯一的经济来源仍是卖古董,不停地卖。她贪恋于纸醉金迷,贪恋金钱与享乐,一有空就往牌桌上凑。

她不停地堕落,试图从男人身上得到一丝爱意与温存,她不再是那个自由且果然的人,她所向往的独立,皆是一场空。

她向往自由,又于追逐自由途中迷失消沉,她应该也算是拥有过自由吧!她一直想摆脱的、传统的、束缚的、厌恶的,这一切又和她无法彻底断裂。这个最早为诗和远方出走的女人,最终活成了自己讨厌的人。

留学生招生网zhaoSheng.neT提供欧洲,美洲,亚洲等留学申请,留学流程,留学签证,留学费用,留学预科择校,预科课程,帮助初中生,高中生,本科生,硕士和研究生自助留学。

免责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联系电话:135-2467-2021

标签: 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