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留学» 攻略» 《最后的精神贵族》:风骨绝尘的民国大先生- - 序言 前言

《最后的精神贵族》:风骨绝尘的民国大先生- - 序言 前言

2023-10-19 21:09:23
本内容由留学生招生网小编为大家分享关于留学申请、留学签证、留学费用等留学攻略,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再回首,那真名士年代 古代士气,饱满民风,“是真名士自风流”,在民国是世相常态。 民国是丰富的,是古典神韵与潮流元素碰撞激烈的文化景观,与传统开放接续,与世界包容融会;民国又是独特的,政要、商人、教授、文员、工农都各有
本内容由留学生招生网小编为大家分享关于留学申请、留学签证、留学费用等留学攻略,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再回首,那真名士年代

古代士气,饱满民风,“是真名士自风流”,在民国是世相常态。

民国是丰富的,是古典神韵与潮流元素碰撞激烈的文化景观,与传统开放接续,与世界包容融会;民国又是独特的,政要、商人、教授、文员、工农都各有样子,风采最是鲜明。

民国的“士人们”待人文明而规矩,方圆自定,却也张扬不羁,一身傲骨。行动的时候,纵然受着唾沫星子、受着拷打,膝下仍有正气;说话的时候,掷地有声,凛然有自尊——假话、奉承话、违心之言,都是他们无论如何学不来的。

章太炎、梁启超、胡适、蔡元培、陈寅恪……如斯风流恐怕难以再现。他们个个是人物,博闻、广识、聪明、勤勉,这样的形容放在他们身上倒显得轻薄、失了分量,唯有“承担、独立、自由、创造”与他们相称,与其生

活伦理相合。他们对自己有要求,独自个儿顶天立地,天生的“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气节与风骨。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民国大师敢作敢为,热血、豪情、胆气拧成一股劲儿,各色人等身上无处不透着坦然、率真;他们铁肩担道义,世事多舛而情怀不减、信念不衰,成为我们民族记忆中最温热的一部分。

鲜活的例证当然举不胜举,西南联大时期尤为传奇。傅斯年赤心创建中央研究院史语所,视原则、规程几乎超过了生命;陶云逵冒着被敌人炸死的危险跑遍云南全省,调查少数民族社会经济、语言分布、宗教信仰、地理环境,创办边疆人文研究室和《边疆人文》杂志;梅贻琦在风雨飘摇之秋,一身坚毅果敢不改,以真君子的姿态当了清华十七年的船长……林语堂就有经典之论:联大师生物质上不得了,精神上了不得。

一路颠沛流离,历尽艰辛,家国却是心头之首要责任,稍稍安稳了,随身箱子里的长衫西装抖出来,穿上了又是一往如常的姿态——正直的尊严、斯文的气象,即刻就恢复了,一点看不出怨恨愁惨。学养上的至臻追求,人格上的崇高境界,在大师们身上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叫后来者得以触摸到当时知识分子背后那一根瘦弱却坚硬的脊梁。

民国一度是中国文人思想最自由的时期之一,人们身上的枷锁卸下了,国学功底深厚的人出国留学,真正做到了中西结合。正是陈寅恪先生强调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孕育了民国时期真正的大师。

巾帼不让须眉,民国的女子也是有烈性的。

吕碧城清醒而自持:“生平称心的男子不多,梁启超早有妻室,汪精卫太年轻……我要的不是资产和门第,而在于文学上的地位。因此难得合适的,东不成,西不就,有失机缘。幸而手边略有积蓄,不愁衣食,只以文学自娱了!”

张幼仪坚硬而能干:“我生在变动的时代,所以我有两副面孔,一副听从旧言论,一副聆听新言论。我的内在有一部分停留在东方,另一部分眺望着西方。我具备女性的气质,也拥有男性的气概。”

胡蝶能屈亦能伸,潘玉良“质本洁来还洁去”,而林徽因依然是人间的四月天……她们个个都活出了独特而丰盛的人生。

翻翻民国老照片,黑白的底子况味十足,陈旧却毫无沧桑之感,反令人眼前一亮。那一本正经的天真淳朴,至难模仿,也难以传承下来。阮玲玉、周璇的娇嗔与柔弱,带着天然的性情,率真得可爱,绝无矫揉造作之嫌;而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带着暂时解散的中国营造学社的使命,跟随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南下,在李庄安营扎寨,继续艰苦地考察与研究,留下了丰富的照片、实测草图、数据以及翔实的文字记录,林徽因即使肺病缠身也不失精神,将资料整理工作鼎力承担,梁思成是她最好的伴侣和搭档,乐观豁达,“维持着在任何情况下都像贵族一样的高贵和斯文”,如此信念和意志,岂不可敬可叹!

民国男女的婚恋聚散,亦是一道道风景。登报发启事,实为寻常,以社会主人翁自居,没有丝毫畏怯或扭捏。徐志摩与陆小曼的飞蛾扑火、情话痴缠或许是世人最为熟悉的,就连

平素“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先生,在许广平面前也得“缴械投降”,末了还会带一句:“广平兄,我是你的小白象呀!”

西装小脚的软硬搭配,老少登对的天作之合,甜酒苦酒的推杯换盏,跨国联姻的相濡以沫……历史的枝头满园春色,尽在这最后的古典与最先的摩登之间。

唯其短暂,这才可观。不管是大气磅礴的好男儿,还是盈盈秋水般的好女子,逢了民国时代,该是怎样的命运,怎样的幸运?

1990年8月,“一代宗师”钱穆驾鹤西去,台北公寓里,思想的火花凝成了史学的标本;2009年7月,季羡林也在北京仙逝。当年那支学贯中西、叱咤风云的大人物队伍大都远去了,任抗战的烽火与内战的硝烟在历史舞台上纷扰,任政治斗争的阴谋与文化峥嵘的活力在岁月航道间此消彼长,无论大陆还是台湾,他们都是静寂了的,而后来人,除了缅怀,只能追随。

鲁迅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所谓“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当下中国,不是“大师远去,再无大师”,而是“大师远去,暂无大师”吧!

那些远去的良知与风骨

当中国浩荡地崛起,当时代汹涌地向前;当历史鲜活地与我们撞怀,当民国隆重地向我们走来……

任心遥想那一个时代的潮起潮落,侧耳倾听那一批人物的风云命运,才发现,他们离今天并不遥远。

读着他们,我们感到恍若隔世;抚摸历史,我们常常喟叹不已。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提起民国男士,总会想起历史上另一个战乱频仍的年代和那个时代里任性率真、踔厉风发的文人。三曹,建安七子,嵇康、阮籍、谢安,一个个名字,仿佛一串串风铃,在岁月的幽深杳渺处轻轻地摇响。

侧耳倾听,以心顾盼,当瞩目于民国时代,才惊觉,才讶异,才钦敬,才震撼……

他们身处一个很不一样的时代:新旧交替、中西碰撞、风云际会,因而形成一种与今人迥然不同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他们的个性或迂或狷或痴或狂,可谓千人千面,但内里全不失风骨、风趣或风雅,底子上都有一个“士”字。总而言之,这是一批兼有硬朗,而又好玩、有趣的人。

他们的生活里有比其他东西都重要的——不可夺之志,是对学问的探求,是对社会、历史、民族与自我生命的承担,是对独立精神的坚守,是对自由人格的追求,是对创造力的无尽开拓。故而,心才有了着落,精神才有了寄托,人亦有了安身立命之处,于是,总要有所在意,有所守护。总而言之,这是一股既富于性情,又加之坚守、捍卫的力量。

他们是一代教授,还是一代学人。

讲课,绝就绝在它的不拘一格、随心所欲,显示的是师辈的真性情,一种自由不羁的张力。因此,它给予学生的,不只是知识,更是生命的浸染、熏陶。在这样的课堂里,充满了活的生命气息,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生命相互交流、沟通、撞击,最后达到了彼此生命的融合与升华。这样的教育背后,是一种生命承担意识。

而他们自身,哪一个不是终生都完整地保持着生命的赤子状态?

治学,精就精在它的孜孜以求、纯粹至极,显示的是学者的真姿态,一份为之而生的热情。因此,它不单给时人以鼓舞,更让后世也受之启迪、仰之正气。在这样的智慧里,充盈了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混合了顽皮、满足和欣喜的神态,形成了真正的学院派,为学术而学术,并以生命的自足为无上存在。

而他们的言辞、作品或成果,哪一项不是至今都灿烂地绽放着生命的智慧之光?

本书选取了蔡元培、胡适、辜鸿铭、刘文典、王国维、赵元任、黄侃、吴宓、傅斯年、张伯驹、鲁迅、梅贻琦十二位民国先生,着笔于各自真性淋漓、学养不凡的生命剪影,展现了一代民国真名士的灼灼底气。在每一位人物的篇前,加设了个人档案,以示先生的简历,使读者达到初步了解、立体甄别,并从大师的身上汲取心的能量,给当下生活带来思考与出口。

让我们如他们一般,倾听真声音,追逐真精神,积蓄真涵养,张扬真性情;

让我们如他们一般,进入人生的大视野、大境界、大气概、大幸福;

让我们如他们一般,有所在意,有所信仰,有所执着,有所感动;

让我们如他们一般,在追逐的道路上把承担、独立、自由、创造纳入日常生活轨道;

……

奔跑起来,延循着百年的光阴,谛听着时代的强音,且看一代民国大先生!

民国藏书大家,提携徐悲鸿,挽救《平复帖》

好。教学力量,丰满办学形态,培养艺术类人才,创办以来,一直秉承“名师下基层”的精神。亳州市金马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成立于2020年03月31日,注册地位于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建安路和谐家园68栋1单元103室,经营范围包括教育信息咨询(不含出国留学咨询与中介服务),文化艺术培训(不涉及升学考试培训和国家统一认可的职业证书类培训),软件开发(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在民国前期的政治和文教领域, 活跃着一位前清翰林傅增湘。 他曾任民国教育总长,开中国女子教育之先河; 他慧眼识书,广聚天下古籍; 他以校勘古籍为己任,一生校书800种; 他提携徐悲鸿,助其出国留学; 他奋力挽救《平复帖》,使其免于流失海外; 他忠贞爱国,拒绝奔赴台湾; 他大爱无私,捐出毕生所藏! 傅增湘(1872-1949),光绪二十四年(1898)进士,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藏书家、版本目录学家、考古学家,曾任民国教育总长,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 鲁迅曾说及这位教育总长时表示:「 ” ‘F总长’是藏书和考古的名人,是深通‘高等做官学’的”。 《周易正义》1函4册 螺纹纸 民国 双鉴楼本 林语堂在《京华烟云》第十三章中这样描述他:「 ”傅先生,名叫增湘,消瘦,留着小胡子,可真是个想象高强才华出众的学者!他的两个癖好是游历名山大川,搜集并编辑古书。后来,他在大学讲版本学——他是公认的版本学的权威——他坚持要躺在沙发上讲,学生们看着这位瘦高的老头,都怀有无限的敬意。” 傅增湘无论是在藏书、校书方面,还是目录学、版本学方面,都堪称一代宗师。 坐拥书城 傅增湘旧藏《桐城吴氏古文读本》 钤印「 ”江安傅增湘收藏书画金石印” 1872年,傅增湘出生于四川省宜宾市江安县一个书香门第。光绪二十四年(1898)中进士,选入翰林院为庶吉士。1916年,傅增湘收得端方(清末大臣、金石学家)旧藏宋绍兴二年两浙东路茶盐司刊本《资治通鉴》,与祖遗元刊本《资治通鉴音注》相配,便将藏书之所命名为「 ”双鉴楼”。 傅增湘藏 宋版《资治通鉴》 1917年12月,傅增湘任北洋 *** 教育总长。一年半内,总统一易,总理三易,傅增湘的教育总长牢而不动。 纂图互注杨子法言十卷 汉(成都)扬雄 撰 元刻本 1918年,傅增湘定居北京后,取苏东坡「 ”万人如海一身藏”诗意,自号为「 ”藏园居士”。 1919年五四运动,傅增湘不堪忍受北洋 *** 追究蔡元培责任,逮捕陈独秀、张国焘等人的 *** 行为,毅然辞职。后受聘故宫图书馆馆长,以收藏图书为乐,大量搜访古籍。 纂图互注杨子法言十卷 汉(成都)扬雄 撰 元刻本 除经常于北京琉璃厂、隆福寺等著名书肆浏览翻阅外,傅增湘对荒摊冷肆也都加以注意,不时专赴苏杭等地访书。他的薪水除生活费用之外,全部用以购书。有时缺少资金,往往借债收书,或卖旧换新。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热心于收书,犹如「 ”蚁之集膻,蛾之扑火”。这样日积月累,收藏日渐丰富。 史记卷四十七 汉(夏阳)司马迁 修 北宋刻递修本 据统计,傅增湘一生共藏宋金本古籍150种4600余卷,元版古籍95种3700余卷,明清版古籍20余万卷。 校书之癖 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卷十四 宋(眉山)苏轼 撰 (乐清)王十朋 集注 宋建安虞平斋务本堂刻本 傅增湘坐拥书城,并不是仅仅满足于占有和鉴赏,而是出于对古籍特有的挚爱和校书之癖。 古文献学家余嘉锡先生曾在《藏园群书题记继集·序》中说,傅增湘「 ”聚书数万卷,多宋元秘本及名钞、精椠,闻人有异说,必从之假读,求之未得,得之未读,皇皇然如饥渴之于饮食。暇时辄取新旧刻本,躬身校仇,丹黄不去手,矻矻穷日夜不休。所校都一万数千余卷”。 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卷十四 宋(眉山)苏轼 撰 (乐清)王十朋 集注 宋建安虞平斋务本堂刻本 傅增湘自己也说过:「 ”独于古籍之缘,校仇之业,深嗜笃好,似挟有生以俱来,如寒之索衣,饥之思食,如无一日之可离。灯右仇书,研朱细读,每日率竟千行,细楷动逾数万,连宵彻旦,习以为常,严寒则十指如锥,煇暑则双睛为瞀,强自支厉,不敢告疲”。 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卷十四 宋(眉山)苏轼 撰 (乐清)王十朋 集注 宋建安虞平斋务本堂刻本 到了晚年,傅增湘天天伏案校书,即使在严寒的冬天和炎热的暑夏,他也坚持工作,不肯间断。他认为:校书是对人类文明极有益的一件大事,庄子说,「 ”不为无益之事。”人生在世,总要为人类做有益的事,怎么能虚度此生呢? 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二 宋(建安)袁枢 撰 宋宝祐五年(1257)宋宗室赵与筹刻大字本 以上文字,确是傅增湘勤奋校书的真实写照。他一生校书一千多部,一万六千多卷,堪称民国以来校勘古书最多的人。曾经轰动一时的《过云楼藏书》,就是他受顾鹤逸之邀,前往苏州过云楼校对顾氏所藏古籍善本。由于顾鹤逸不准傅增湘老先生记录笔记,每晚回到酒店,傅增湘只能凭记忆将一天所过眼古籍记录下来,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博闻强记。 提携徐悲鸿 年轻时的徐悲鸿 傅增湘出任北洋 *** 教育总长期间,与徐悲鸿的一段交往被传为佳话。 当时,徐悲鸿携带自己的作品来访,请求傅增湘帮助他取得留法公费。傅增湘与徐悲鸿素不相识,但在面谈和看了徐的作品后,认为他极有才华,又是寒士,表示一定帮忙。然而第一批留法公费名单发表时,徐悲鸿的名额竟被权势挤占。傅增湘得知后很气愤,徐悲鸿也以为受了愚弄,来信严词责问。傅增湘对徐的心情十分谅解,告诉他此次已无力挽回,但他决不食言,一定给徐深造机会。 徐悲鸿留法期间 不久,第二批公费留法名单下来,傅增湘即把徐列入。徐悲鸿原以为第一次已被人顶替,又严词责问过傅先生,肯定再没有希望。直到名字发表后,他才相信傅先生是真正爱惜人才的,并亲自前往致谢。徐悲鸿成名归国后,专门拜访傅增湘,提出要为其画像,以表心意。画成后,傅傅增湘设宴致谢,席间徐悲鸿向客人们谈及此事,一时传为美谈。 徐悲鸿《傅增湘肖像》 此后,凡徐悲鸿在北京,每年必来探望傅增湘,双方成为挚友。徐悲鸿作的傅增湘画像是其油画肖像中的得意之作,傅增湘曾用彩色精印数百幅,分赠友朋。 挽救《平复帖》 陆机《平复帖》 《平复帖》是西晋著名文学家陆机书写的一封信简,为我国存世最早的书法真迹。此信的首行中有「 ”平复”两字,故名「 ”平复帖”。 傅增湘跋《平复帖》 当年,《平复帖》为恭王府所藏。1937年,溥心畲先生丧母,欲出让《平复帖》以办丧事。一些清朝遗对《平复帖》易手表示惋惜,怕像恭王府出让的唐韩干《夜照白图》那样流失海外,托傅增湘向溥心畲致意此帖为祖传,还是留在本族为好。 《平复帖》上张伯驹跋中可见其尊称傅增湘为「 ”傅沅叔年伯” 傅增湘回应大家说,「 ”张伯驹怕此帖流失海外,早有收购之意。另,心畲世兄对《夜照白图》事总有覆水难收的歉疚,曾说,‘我邦家之光已去,此帖由张伯驹藏也好’,并且回绝了出高价的画商。”傅增湘还对大家说,「 ”此帖易手木已成舟,让价大洋4万块已经议定,请大家不要为此事太伤感。”此事经傅增湘从中斡旋,《平复帖》最终易手张伯驹,免遭流失海外之祸。 捐赠藏书 1944年春,73岁的傅增湘突患脑血栓,半身瘫痪,卧病在床。傅家的生活日渐窘迫,在以后的日子里,傅增湘的藏书,除为更新流通有少量售出外,还有一批为维持生计而不得不出售。他在给友人的信中提道:「 ”藏书不能终守,自古已然。吾辈际此乱世,此等身外物为累已甚。兼以负债日深,势非斥去一部分不可。” 南宋版《洪范政鉴》书影 身染重病时,傅增湘自知不能再进行校勘,遂首先将自己1.6万余卷古籍捐赠北京图书馆,并遗命家人将其珍藏捐献。 1948年,国民 *** 中央研究院选首届院士,傅增湘初为人文组提名人选。为此,胡适曾两度拜访傅增湘于病榻前,转致 *** *** 之意,愿以专机护送其全家及全部藏书赴台湾,并保证其一生生活无虞。傅增湘不为所动。 胡适 解放之初,周恩来总理曾派人持函探望重病中的傅增湘,遗憾的是未及相见,他已于1949年10月20日病逝于北京,安葬于北京西郊福田公墓,享年78岁。 傅增湘旧藏 宋刻本《乐府诗集》 现国家图书馆藏 1950年,傅增湘的长子傅忠谟将480部(约3500册)藏书和傅增湘生前所用文具28件捐赠北京图书馆(现为国家图书馆),其中包括宋刊本《资治通鉴》等。这些书经他用善本精校,图书馆极为重视,已全部列为善本,编入1959年出版的《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之中。另有一批古籍计3.4万余册捐赠故乡四川,现藏于重庆图书馆和四川大学。 责任编辑:子曰 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留学生招生网zhaoSheng.neT提供欧洲,美洲,亚洲等留学申请,留学流程,留学签证,留学费用,留学预科择校,预科课程,帮助初中生,高中生,本科生,硕士和研究生自助留学。

免责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联系电话:135-2467-2021

标签: 风骨 民国 绝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