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900年到2000年的文学简史
亲,这个问题太大了,我就简单的一说吧。
你的上线是1900,其实1900——1917年属于近代文学时期,旧文学没有结束,新文学没有开始,整体状况比较混沌,多是狭邪、谴责、才子佳人小说。
1917开始进入现代文学,现代文学又分了三个十年。
1、其中第一个十年属于新文学准备时期,白花作品大量出现,文学史上出现了鲁迅郁达夫郭沫若,以战斗精神为主,跟旧文学进行斗争,其中留日派开始与留英美派也开始了斗争,各种类型作品如乡土小说自序传小说,语丝体都开始出现了。特征是比较鲜明的战斗精神,揭示社会问题和内心痛苦。
2、第二个十年是辉煌期,矛盾老舍巴金沈从文曹禺都是这个时候的,小说最为兴盛,出现了京派,很容易判断。新月派和现代派诗歌也出现了,但总体还是比较工整。
3、第三个十年更加成熟,较严重受到外来文化影响,出现了艾青张爱玲赵树理而且诗歌极为繁荣,象征主义、新感觉派一起上了,颇有些混乱的意味。卞之琳的作品虽然很有哲理,但是并不混乱,可以简单判定是第二个十年。
1949起进入当代文学。当代分了三个时期。
1、1949到1966,称作十七年文学,特征是颂歌高唱。郭小川贺敬之何其芳胡风杨朔秦牧赵树理孙犁王蒙李准都是这个时期的,而且农村题材小说繁荣。此外柳青《创业史》梁斌《红旗谱》是史诗性著作,但是基本都是歌颂新中国的,这点记住就不难判断的。戏剧方面没有什么特别出名的,老舍的《茶馆》吧就是。
2、文革时期,比较出名的是反对文革的地下文学,出名的是食指、芒克、多多他们的“白洋淀诗群”。
3、1979到现在,叫做新时期文学,多元美学形态并存。这一阶段严重受到外国文化思潮影响。
小说经历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和“寻根文学”阶段,这一线是对文革的伤痕揭露、历史反思、寻求改革和最终的文化寻根。而80年代中期这一线(我称为中国系列)渐渐淡出,外国系列升起,依次是王蒙的西方现代小说借鉴、宗璞的超现实主义荒诞小说、池莉刘震云的新写实小说、余华的先锋小说、马原残雪的魔幻和荒诞小说、莫言的新感觉派小说,之后是现在的苏童、叶兆言、王朔等等。
散文方面出现了巴金、贾平凹、余秋雨等。体制上没有前阶段的矫情,总体有了创新,比如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别称一家。
诗歌方面依次是艾青的“归来者”之歌、雷抒雁的现实主义、北岛舒婷顾城的朦胧诗、周伦佑韩东的“非非派”“他们派”(这两派很好辨认,就是完全混乱,什么都不挨着,能把孔夫子和飞矢不动写一起),海子骆一禾的乌托邦写作(强烈写太阳土地麦子的就是),西川的知识分子写作、伊沙的民间写作,还有东西部的边塞诗歌。
如果题目设计是卞之琳余华之流的话我想这么看看你应该能解决,如果把二三流的也加进去恐怕就得去翻文学史了。亲努力吧,预祝成功。
徐志摩出国留学的日期
近年来出国留学大军队伍日益庞大,增幅惊人。据统计,1978年以来中国出国留学人员已达38万。其中仅赴美留学人员就从1978年的50人,发展到现在每年的1万多人。时下出国人员的年龄画出一道曲线,呈现三个高峰:19岁、26岁、30岁。
19岁:高考之外的成才选择
每年高考之后,便是一个留学高峰期。十八九岁的高中毕业生,已成为近年人数增长最快的留学人群,而且有低龄化趋向。据不完全统计,持F1签证、18岁以下的小留学生数量已经占到中国留学生总人数的一半以上。按一个小留学生的留学费用在10万至20万元之间计算,全国的民间教育投资每年有几十个亿流入了“洋学校”。
上海一项问卷调查显示,有45.2%的中学生有留学打算,超过六成的中国学生家长对子女的出国留学计划持支持态度,坚决反对的仅占8.1%.
调查也反映出,中学生留学意向国家和专业均比较集中,留学目的国家大多集中在法国、澳大利亚、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在出国留学专业的选择上,38.5%的学生选信息技术等,管理类居其次为24.6%,金融类和文学类均在20.0%左右,其余学科的选择率均小于6%.
提醒: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的高中毕业生,在确定留学计划的时候要格外慎重。许多家长按照对国内教育就业的理解,大多以“学会一门外语,拿到一个外国学位,能在国外找到工作”为目标,实际上这并不符合留学国家的国情,同时也会给孩子留学造成很多困惑。
26岁:打破事业发展瓶颈
二十二三岁大学毕业,工作三年左右,不少年轻气盛者都会陷入困惑,尤以男性为主。
阿海是一家大型国营企业职员,刚毕业那会儿,做起事来挺卖力。但渐渐地,他觉得缺少满足感;论资排辈很难让自己施展才华;未来的路似乎一清二楚,无非慢慢熬,升职当一名小主管,然后老婆孩子、汽车房子……于是阿海放弃了工作,出国留学。
广东侨谊海外交流服务中心的留学专家介绍,像阿海这样的情况为数不少。这个年龄段的留学生主要以留学澳洲为主。
提醒:就业市场并不能配合个人理想,毕业生在国外找到理想工作并不容易。但这类学生往往“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虽然追求国外新生活的愿望被打破,但却从中学会重新正确定位自己,踏实工作,稳定生活。
也许同龄留守者在这两年时间里得以升职加薪,但“海归派”拥有更高的学历,后劲更足,提升前景更广阔。
30岁:情感遇挫求学弥补
30岁留学生以女性为主,她们的国内生活大多遭遇挫折,尤其是情感问题:或者离异,或者感情转淡,或者尚未婚嫁。情感问题引发她们对国内环境普遍的失望感,于是出国留学,转换环境。
这部分留学生不以学历为目的,多数是希望出国寻找生活方向,弥补情感上的空白。她们多数欲留学英国,但由于存在移民倾向,被领事馆拒签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专家分析,这部分留学生比较悲观,缺乏对自身的认识。与同胞沟通尚且存在困难,盲目寄希望于国外更是不可取的。他们留学生活比较艰难,花了钱也难见学业提高,许多人出国后就杳无音信。
提醒:如果学业用功,起码可以在未来工作上创造优势。有位30岁的西安未婚女子,毕业于普通大专院校。个人工作能力很强,出国前已经是一家石油公司的副总,但低学历阻碍了她的进一步发展。于是她选择了到国外一所知名高校进修MBA课程,一边学习一边了解当地石油行情。而今,工作、情感都有了更好的归宿。这种“国内普通本科+外国研究生”的镀金效果,比起国内国外双的情况,作用更为明显。
美国和英国。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浙江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任光华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前身)、大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留学生招生网zhaoSheng.neT提供欧洲,美洲,亚洲等留学申请,留学流程,留学签证,留学费用,留学预科择校,预科课程,帮助初中生,高中生,本科生,硕士和研究生自助留学。
免责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联系电话:135-2467-2021
上一篇:失信人子女满18岁限制出国留学吗
下一篇:英国留学回国就业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