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寄宿洋人家庭注意事项
很多中国留学生在留学初期喜欢寄宿在洋人家庭,一为提高英语水平,二为熟悉西方生活习俗,更好融入当地社会。寄宿这一词语在北美一般被译为stay with a host family,而在其他英语国家被译为homestay。
与一般租房不同的是,寄宿学生与寄宿家庭同吃同住,与他们朝夕相处共同生活,的确对于刚到国外的留学生迅速提高英语会话能力,以及了解当地风俗文化很有帮助。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经常导致寄宿学生与寄宿家庭之间产生矛盾。留学生最好做到入乡随俗,尊重并且依从寄宿家庭的生活习惯、作息时间和饮食习惯,明确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归纳起来,寄宿双方在以下六个方面要注意:
1、作息时间:zhaosheng.NET 洋人大多喜欢早睡早起,寄宿学生晚上9点以后最好不要再使用电话与人聊天,也不要洗澡、洗漱搞出很大响动,更不要夜半归来,以免影响房东休息。
2、洗浴方面: 洋人一般很注重个人卫生,洗澡很勤。寄宿学生最好搬入后就询问清楚自己洗澡的合适时间,以免时间发生冲突或没有热水。洗澡时尽量缩短时间,以10分钟左右为宜。洗完后要将浴室清洁一下,用布擦拭干净,最后开窗换气。
3、朋友来访: 一般情况下,在事前一定要征得homestay father和mother的同意方可邀请朋友来访,切不可自作主张经常让朋友前来,以防打扰寄宿家庭的日常生活,绝对不要留宿朋友在自己房间过夜。
4、适当帮忙: 主动参与是融入家庭的最好表现,寄宿学生最好不要心存?我付钱你劳动?的想法,应适当参与一些家务劳动,如饭前摆放与饭后收拾餐桌,洗碗,帮助清洁房屋,等等。
5、练习会话: 能够经常有机会与洋人练习英语是很多寄宿学生选择寄宿的初衷。但最好是找机会、找话题与房东聊天,而不能不分场合、不看脸色死缠烂打地让房东与你练习英语。
6、收拾房间: 洋人家庭一般每周六或周日会进行一次家居清洁,全家动手收拾房间、地毯除尘、衣物洗涤等。此时,寄宿学生也要对自己的房间做一次全面清洁,整理好自己的物品。即便在平日里也不要出现被褥不叠、房间里乱七八糟的现象,要保持房间干净整洁。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虽然homestay father和mother不是自己亲生父母,但在寄宿期间,是他们在照料自己的日常起居饮食,他们付出了一定的爱心和关怀,寄宿学生理应尊重?父母?。当然,homestay毕竟带有一定的商业味道,如果寄宿家庭的所作所为的确差强人意,自己有不满意之处也大可不必一味忍让,但最好要礼貌提出,心平气和地协商解决。记住:多交流,多沟通,不仅让你语言上有长足的进步,也会让你更好融入寄宿家庭。
国外留学的利与弊 出国留学的利弊都有哪些
在中国,高考对很多家长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重大的挑战。有些孩子可能因为不能读一个好的高中,家长担心孩子失去进入好大学的机会,所以将目光放到了教育资源更为丰富的国外。随着许多家庭经济实力的增强,家长们对国外教育制度的不断了解,高中留学成为了不少人的又一个选择。
作为处于成长期的孩子来说,离开家庭的庇护,有的孩子可以适应的比较好,他们会在短时间内就变得成熟起来,并且自理能力大大加强。这样的孩子是在国内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好的生活习惯,所以可以比较迅速地适应环境。相反,有些孩子在国内一直过着娇生惯养的生活,他们到了国外可能连最基本的生活都会出现问题。而欧美国家的学校自由度一般都比较大,很容易造成学生情绪和心理的困扰。无论是美国还是英国,汇集了许多不同民族的人和文化,社会环境和道德观念变化很快,年轻人面临的诱惑很多,如果个人的自制力不强,也没有恰当的引导,小留学生就可能处于无人约束的状态,沾染上一些不好的习惯。有的小留学生出国后一直想家,不到半年就收拾行装回国了。这对家庭来说不仅仅是经济的损失,也耽误了孩子非常宝贵的学习时间。
从哲学角度来说,将未成年的子女送往国外留学时,父母将难以尽到直接教育子女的职责。由于学校、家长和社会是三位一体的教育要素,父母教育这一关键环节的缺失,增加了孩子走入歧途的可能性。高中阶段的孩子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是当代西方哲学中的两大思潮,因而存在主义与分析哲学也就成为欧美一些国家中比较流行的哲学流派和教育流派。存在主义否认自己属于任何一个传统的哲学派别,提出所谓人生这个“永恒问题”的研究课题,认为哲学的根本问题就是人的存在问题。它离开人所处的社会关系,从人的主观性出发,提出“存在先于本质”的基本观点,认为人首先存在, 露面、出场, 然后才成为自己所设想、所志愿的人。 在教育上, 它把个人的“自我完成”作为教育的基本目标, 主张以自由选择道德标准为原则的品格教育, 把苏格拉底的问答法看作是教学的最好方式。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强调个别对待。这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的极端个人主义在教育上的表现。分析哲学自认是“科学的哲学”,否认哲学思想体系,企图独立于传统哲学之外,实际上是逻辑实证论或语义哲学的翻版。分析哲学强调对概念进行逻辑的、语言的分析,认为现实中的矛盾都来自概念的混乱和模糊不清,哲学的任务就在于使思想从逻辑上明晰起来,即所谓“清思”。它在教育上的表现主要是对教育上的概念、术语、命题(如"教"与"学"、“知识”、“德行”、“生长”、“训练”等等)进行所谓分析。
对于有打算让孩子出国读高中的家长,笔者有一些建议。首先要充分考察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自制力以及学习能力,这些能力都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比较快的适应国外的生活。其次,要充分征求孩子的意见,不要自作主张地给孩子选择目的国和学校。生活方面,寄宿家庭更容易让孩子尽快适应国外生活,家长也要经常与孩子沟通,多鼓励孩子,多留意孩子的心理变化。
出国留学的优势:
到国外留学,在完全陌生的环境里,如何才能尽快适应甚至融入留学生活,是每个留学生都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在解决这个难题时,会不由自主的寻求其他中国留学生的帮助。但是,在这过程中,固有的圈子已经在慢慢地形成。为了最大程度上实现留学目的,中国留学生需要更“开放”一些,把自己当做本地人一样“展现”给所在的文化。
以下几点实用建议:
拒绝宅男/宅女,熟悉当地语言和文化:
语言是很多中国留学生向外来文化封闭自己的原因。很多留学生初到国外时,会担心语言表达不正确而把自己憋在宿舍里,浪费了跟外界学习语言以及快速提高外语水平的好机会。中国留学生应多走、多看、多想来完成英语书面用语和生活用语之间的转变,只有增加对所在地文化的了解,增加自己对语言的自信,才有可能更愿意跟外国人交朋友。走在街道上,看看各色建筑和商店,这也是对所在地文化的一种了解。同时,商店的招牌、菜单等都是方便的学习工具。同样,买东西时,不了解地道说法的时候,可以在别人买的时候在旁边看着,然后对对话进行模仿。了解当地人的说话习惯,从细节处改进,不久,就会有本质上的提高。
朋友圈的建立:
有不少中国留学生发现,很多中国学生不愿意参与太多非华人组织的活动,不喜欢融入非华人的社交圈,主要是觉得与西方同学考虑问题的方式不太一样。但这个态度是非常不对的。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与外国朋友见面之前就想好要说的话题,然后自己对着自己讲一遍。有了准备后,见面时就不会因为担心说得不对而不敢开口。另外,作为留学生,可以通过朋友之间互相介绍或参加学校社团活动等方法来认识外国朋友。或者,可以在学校的论坛上发帖子,寻找对中国文化或汉语感兴趣的外国朋友来解决这个问题。走出固有的圈子,迈出与外国朋友交流的第一步,在文化碰撞过程中,既提高了自己的留学生活质量,也融入了所在国的文化。
专业选择影响群居心态:
中国学生是否喜欢在“中国式圈子”中活动,一方面取决于学生的年龄,另一方面取决于学生就读的专业课程。通常比较爱与自己国家同学一起活动的学生,会以读大学预科和本科的学生为主,他们年龄比较小,大多数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到异国学习和生活,遇到“同声同气”的同学自然会比较依赖,容易获得安全感,生活和作息习惯相似的他们通常喜欢结伴到图书馆读书、一起去餐厅吃饭,甚至一起去旅行,这种现象十分普遍也十分正常。但如果学生长期只和中国同伴生活和学习,英语水平会提高得比较缓慢,学习压力也会随即增大。而对于本科毕业到英国读研的学生而言,“中国式圈子”的活动会相对较少,因为他们出国读书的目的十分明确,为的就是感受当地的文化与语言氛围,思想和社交能力相对成熟的他们会更乐于广交不同国家的朋友,接触多元文化。
一直以来,英国大学的商科专业,包括工商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都是最受中国留学生欢迎的热门专业,课堂上的中国面孔有增无减,留学生的同班同学及学习伙伴难免都是中国人,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他们运用英语的自觉性,想问题的思维也可能受到局限。如果想避免这种被动的限制,学生不妨放宽眼界,去选择自己喜欢但相对新兴的专业,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的人和知识,都会更为崭新。
运动有助拓宽社交圈子:
中国学生之所以容易过分依赖“中国式圈子”的生活,是因为对于自己的英语水平缺乏自信,而且在成长过程中接触到的文化及接受的观念教育与英国学生不甚相同,以致于缺乏共同话题。北外PASS留学基地郑老师认为:中国学生想更好地融入英国学生的社交圈子,一方面可以与他们共同学习,在各种分组讨论和合作中增进友谊,这样不仅能更加了解英国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习惯,还能在讨论中迸发出更多的思维火花,对于英语交谈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多参与英国本土文化的活动,在校园里参与一些本土学生和国际学生较为喜欢的社团,例如文学社、歌剧协会等文化气息较为浓厚的组织,也可以通过与他们一起参与体育运动,比如划艇、足球、羽毛球等;课外时间,也可以多参与学校组织的国际学生聚会和派对,这些不受语言和国界限制的社交模式是增进彼此友谊的最佳方式。
总体而言,中国留学生应该放宽心态,多尝试接触不同国籍的朋友,这样在有限的留学过程中所收获的宝贵体验会比想象中更多。
出国留学的弊端:
以下是中国留学生出国后,在国内的父母因对孩子的关心所表现出的不同症状,我们称其为“空巢综合征”。
“空巢综合征”:
“毛虫”去英国读书后,吕女士养成了一个固执的习惯:每天深夜在SKYPE上守候女儿的声音。相信多数孩子在海外的父母都有类似的经历,毕竟孩子不在身边,生活中缺失了重要的一部分。不过,像吕女士一样,大部分家长都能通过自我调整慢慢适应这种变化。
有部分家长没能及时调整:“学生从登机那一刻起,家长就不停地打电话给地接人员、寄宿家庭、学校。我的最高纪录是3天接到300个同一个家长打来的电话。家长不停地打电话给寄宿家庭的人吩咐对方如何照顾他们的孩子,比如每天要煮两个鸡蛋给孩子吃,寄宿家庭最后也受不了,不得不让学生搬家。”
当然,这只是个别极端的例子,一些家长确实有“空巢综合征”的症状:对送子女去国外上学突然充满了内疚、感到失落,觉得自己没能够好好照顾孩子,一旦孩子在国外的反馈有一点不满意,家长的反应就会异常大。更严重的时候,他们还会出现抑郁症。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可能和中国父母与孩子之间较强的情感纽带有关,他们参与子女教育的程度较深,有些视子女的成就为自己的“事业”,子女离家后会让他们感到失落。
留学生招生网zhaoSheng.neT提供欧洲,美洲,亚洲等留学申请,留学流程,留学签证,留学费用,留学预科择校,预科课程,帮助初中生,高中生,本科生,硕士和研究生自助留学。
免责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联系电话:135-2467-2021
上一篇:艺术生出国留学GRE很重要吗
下一篇:美国留学签证及体检全攻略